| ||||
|
||||
5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北省雄安新區考察,主持召開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10日下午,習近平來到雄安會展中心雄安廳,結合沙盤、視頻短片,聽取雄安新區整體規劃建設進展介紹,了解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及清淤疏浚、百淀連通等工作進展情況。習近平強調,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必須統籌謀劃,扎實推進。 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黨之所向,我之所往。國有所需,我有所為。2017年4月,黨中央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中國電建發揮懂水優勢,于5月成立雄安工作組,全面參與雄安新區建設和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相關工作,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以電建方案、電建智慧,助力擦亮華北明珠,服務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 電建智慧服務頂層設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必須統籌謀劃,扎實推進。” 在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重大專項展區中,展示了14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這其中,就有電建人的“誠意之作”——府河河口濕地水質凈化工程。 府河河口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是“白洋淀與大清河流域(雄安新區)水生態環境整治與水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的示范工程,也是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展品中唯一一項單體示范工程。 工程提出的具有分區、分級特征的“前置沉淀生態塘+潛流濕地+水生植物塘”近自然梯級水質凈化工藝,有效解決了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提升的技術難題,形成的預防和減輕潛流濕地堵塞、保障潛流濕地冬季水質凈化效果的關鍵技術,解決了北方大型濕地越冬和潛流濕地堵塞等技術難題。 工程形成的近自然多級濕地水質凈化工藝和相關技術,具有適應性強、效果穩定、經濟效益比高等特點,在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提升、濕地水質凈化等方面具有廣泛推廣應用的前景。 電建人還在更多維度上為雄安新區建設和白洋淀治理奉獻著智慧。早在雄安新區設立之初,受河北省政府邀請,中國電建組成百人規劃編制小組,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一道編制《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對白洋淀精準生態清淤、入淀河流流域智慧化管理平臺建設、白洋淀及流域水資源保障工程、生態修復等開展專題研究,編制完成入淀河流水污染治理規劃和水資源保障規劃等內容。 同時,還在重大專項中主要承擔“馬棚淀濕地格局優化與立地條件改善關鍵技術”“藻苲淀退耕還濕濕地重構技術集成與工程示范”等課題,建立了雄安新區唯一一所本地水生群落生態實驗室,形成《多級潛流濕地多種濾料填筑施工工法》等數十項成果。 電建方案繪就藍綠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電建人牢記總書記的囑托,自覺肩負起光榮歷史使命,在雄安新區和白洋淀周邊承擔實施了一大批項目,助力白洋淀水質和生態環境實現系統性提升。 中國電建實施的府河河口濕地,位于白洋淀西部,府河、瀑河、漕河三河入淀河口區,工程功能以凈化入淀水質為主,兼顧處理突發水污染事故和恢復濕地生態。工程實施后,濕地出水的氨氮、總磷等指標達到地表Ⅲ類水標準,有效改善了白洋淀水質。 工程區域已建立起穩定的陸生—水生—濕地植物群落結構,分布水生植物30余種。工程區域大水面、淺灘、島嶼等多類型棲息地條件、良好的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等覓食條件,吸引了小天鵝、疣鼻天鵝、鴻雁等60余種涉禽、游禽棲息覓食,已經成為白洋淀的涉禽、游禽等珍稀鳥類主要棲息區域。2020年府河河口濕地,獲批成為河北省環保教育河北省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在環保教育領域進一步發揮作用。 與此同時,中國電建實施的府河新區段河道綜合治理項目對府河新區段河道和生態環境進行治理修復,基本恢復府河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有效提升了河流的水動力條件,維護白洋淀入淀水質,使府河成為白洋淀的“藍水動脈”。 藻苲淀退耕還淀生態濕地恢復工程一期是藻苲淀退耕還淀生態濕地恢復先行先試區,承擔改善區域水動力條件,控制污染負荷,恢復工程區域濕地生態系統和白洋淀特色濕地景觀風貌等工程任務,并為全淀大范圍實施退耕還淀提供技術支撐。工程實施后,吸引了30余種珍稀鳥類、500余只小天鵝在此棲息。幾大項目有機銜接,共同保障南劉莊國控斷面水質達標和淀區生態恢復。 電建力量續寫綠色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綠色化、低碳化發展,把雄安新區建設成為綠色發展城市典范。” 打開雄安衛星地圖可以看到,大片的藍色是水,大片的綠色是樹,形成雄安的藍綠底色,把雄安包裹其中。 先植綠、后建城,“千年大計”從“千年秀林”起筆。中國電建承擔10萬畝苗景兼用林建設項目施工總承包工程一標段建設任務。兩年多的時間,總造林面積約17195畝,栽植苗木182.12萬株,種下的苗木多達70余種,包括椴樹、槲櫟、糠椴、鵝耳櫟等多種名貴樹種。“在種植過程中,電建人把每棵苗木當作一個生命來對待,確保每一株樹苗都可以高質量的生根雄安、扎根雄安。”圍繞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構建片、廊、環相連的森林生態系統。 “現在樹越來越多,天藍了,鳥多了,空氣清新呼吸順暢了,多年不見的野雞、野兔越來越多。以前從沒見過的松樹,現在‘千年秀林’里也很常見。”雄安新區容城縣高小王村50歲村民高建說。 從雄安新區容城縣出發向西行駛50多公里至逶迤的太行山腳下,是正在規劃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北部的雄安調蓄庫。常規的調蓄庫只是一個水庫,但在中國電建手里,調蓄庫可以是抽水蓄能電站,可以是綠色砂石料基地。 工程土石方開挖棄渣量巨大,中國電建發揮在綠色砂石骨料加工領域的專業優勢,將棄渣轉化為資源。使工程在滿足南水北調中線調蓄需求、雄安新區供水安全需求的同時,通過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進一步促進新區清潔能源消納,保障新區供電安全,通過將開挖棄渣中的可用料加工成不同粒徑的建筑骨料產品,為新區建設提供優質砂石原料,全力保障新區建設需要,成為雄安新區的“水之源”“骨料倉”和“能量站”。 雄安新區設立以來,中國電建從數字雄安到白洋淀修復,從國際機場快線(R1線)建設交通提速到綠色建材,從千年秀林再到智匯城建設,不斷為雄安的建設貢獻電建智慧和電建力量。 | ||||
【打印】【關閉】 | ||||
瀏覽次數: | ||||
上一篇: 下一篇: |